校训的力量(上篇) | 校训如灯:从书院刻痕到青春刻度,照亮一代代人的德行之路

浏览:15 作者:admin 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10-20 分类:项目实况

穿校服的少年匆匆走过刻着校训的石碑,书包带划过“崇德瀹智”的笔画;课堂上,老师讲解“允公允能”时,窗外的木棉正落进习题册的折角;毕业季的红毯前,莘莘学子在“自强不息”的匾额下合影……这些校门口的石刻、教学楼的标语,是陪我们走过晨昏的精神坐标。

还记得开学典礼上,校长带领新生齐声诵读校训的庄严一刻吗?多年后重返母校,偶然瞥见那块熟悉的校训石,心中瞬间涌起的暖流与力量。短短几个字,为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与期许?

校训,它远不止是墙上的标语,更像一所学校无声的心跳,是学子心中不灭的星辰,更是支撑学府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。

那么,校训的力量究竟从哪里来?

它源于文化性、导向性、激励性、凝聚性和传承性,既是静态的标识,更是动态的塑造过程,悄然影响着每一位学子的精神世界。

传统文化的根系:校训从古籍中走来

校训基因藏着半部中国文化史。南宋朱熹在岳麓书院亲书“忠孝廉洁”,蕴含《论语》“忠恕”与《孟子》“廉洁”哲思;白鹿洞书院《学规》要求,是《大学》思想的现代转译。校训多引经据典,从《周易》到《中庸》,四书五经让校训有“对称美”表达形式与“言简意赅”哲学韵味,这是传统文化给教育的首份礼物。

德行为先的传承:传统文化注入养分

在传统文化底蕴中,校训自起源便蕴含“以德立人”的理念。先秦时期“以德配天”的伦理准则,通过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理念传播,在校训中凝聚为“崇德尚德”的核心理念。例如,清华校训“厚德载物”取自《周易》坤卦,寓意品德如大地般包容万物;复旦校训“博学而笃志”则基于《论语》,将儒家“志于道”的追求融入学生成长轨迹。这种“德”文化使得中国校训始终将“德”置于首位,犹如生动的德育课堂,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子,使其成长过程深深烙印“以德为先”的价值观。

大学篇:全国名校的精神样本

名校是流动文化史诗。它们以智慧奠基,借西学浪潮淬炼,在时代风雨中凝成精神灯塔,是学子珍贵行囊,也是文明传承坚韧纽带。

清华校训里的进取哲学

《周易》“天行健”如鼓点,催着无数学子在实验室熬白了头,在竞赛场上突破极限。梁启超当年演讲时说的“自强不息”,早已化作清华人“坐得住冷板凳”的韧劲。

复旦校训里的治学态度

《论语》“切问而近思”被复旦人读成了刨根问底的习惯——课堂上追着老师问至下课铃响,图书馆里为一个论点翻遍古籍,这种“博学笃志”的较真,正是儒家治学精神的当代注解。

南开校训里的社会担当

张伯苓先生提出的“允公允能”,让南开人把“公德”刻进骨髓。从抗战时期的爱国学生到今日的抗疫志愿者,“公能”精神总在关键时刻让莘莘学子选择与国家同频。

中学篇:岭南沃土上的校训之光

珠江之畔,红棉树下,岭南学府的校训如珠玉落盘。这些校训扎根于南越先民的开拓精神,浸润着近代侨乡的开放基因,在骑楼与碉楼的光影交错中,生长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气象。

广东实验中学:爱国基因与创新血液

“爱国、团结、求实、创新”八字,藏着广东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。这片曾点燃近代革命烽火的土地,让省实校训的“爱国”二字自带热血温度;而“求实创新”则呼应着珠三角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气质——实验室里捣鼓科创项目的学生,辩论赛上直击痛点的少年,都在把校训里的“创新”活成日常。

广雅中学:“务本”里的务实之道

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时题下的“务本求实”,至今仍是校园里的文化底色。“本”是品德根基,如校园里的百年玉兰,年年花开时提醒学子先做人后做学问;“实”是实践精神,课堂外的田野调查、手工匠人进校园活动,都在让“求实”二字走出石碑,变成触手可及的成长体验。

执信中学:“崇德瀹智”里的红色密码

以朱执信先生命名的校园里,“崇德瀹智”藏着双重期许:“崇德”是传承先烈的赤诚品格,“瀹智”是用智慧照亮前路。每年清明,学生们在执信亭前诵读校训,红色校史便与青春理想撞了个满怀。

校训的力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在三重维度悄然重塑生命轨迹。从个体言行到群体记忆,从校园石碑到社会场域,校训以“看不见的手”雕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品相,让古老箴言在岁月中长成生命的筋骨。

对学生:行为的锚点与价值的土壤

它是考场上拒绝作弊的本能坚守,是为流浪猫搭建窝棚时的善意流露,是笔记本上“自强不息”便签带来的晨间动力。学子在社团活动中坚持原则、在志愿服务中选择担当,校训已如春雨,将德育为先的种子育成生命底色。

对学校:历史的年轮与品牌的指纹

南京大学校训“诚朴雄伟”里藏着中央大学的学术风骨,执信中学“崇德瀹智”是红色校史的文化烙印。这些文字让学校拥有独特的精神指纹,哪怕毕业多年,校友想起母校,最先浮现的仍是那几个字背后的集体记忆。

对社会:精神的涟漪与文化的纽带

南开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践行“允公允能”,将公德融入志愿服务;复旦校友在量子计算领域坚守“博学笃志”,把治学精神化为创新动能。校训成为跨时空的精神契约,让散落各地的学子形成文化共同体,将学府基因播撒至社会肌理。

校训是一所学校最深沉的心跳,它是历史回响,凝聚先贤智慧期许;是当下灯塔,指引治学为人方向;是未来基石,承载对学子和社会的美好愿景。校训的力量并非永恒,需被看见、理解,更要在学习、生活和事业中践行。 

学校有责任让校训“活”起来

将它融入课堂知识、校园活动,讲好校训背后的动人故事,让校园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都浸润其精神。

师生是校训力量的承载者与传播者

理解其深意,内化为行动准则,在每一次求知问学、待人接物中体现校训的光辉。那些在各行各业践行校训精神的校友故事,正是其生命力的最佳证明。

时代在变,精神内核历久弥新

在坚守“德”文化根本的同时,不断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,如:创新、担当、全球视野,让校训之光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
所以,校训究竟是什么?它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永恒宣言!

传承校训,就是守护一所学校的灵魂;践行校训,则是在续写这所学校的荣光,也是在塑造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份由校训所赋予的、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。

多年后你或许会忘记某节数学课的公式,却难忘记校门口那句校训。它像童年种下的树,在成长的风雨里慢慢粗壮,终有一天你会明白: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话,早就长成了你的骨头和血肉。你的校训,又在怎样照亮你的路?

这些刻在石碑上的箴言

究竟如何从古籍中走来

又如何

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胎记?

下篇我们将走进校训的凝练现场

揭秘如何让文化基因

在时代熔炉里

锻造成照亮青春的精神火种

撰稿 | 吴婷茵

责编 | 舒小勇
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

 关于粤求新 

 

粤求新是专注于教育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的创新服务品牌,创立于2001年。我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,整合空间美学与教育理念,提供从文化战略到工程施工的全周期服务。秉承”淬文华、炼精品、铸名校”理念,公司团队深入挖掘学校文化,致力打造独特的校园品牌,推动校园文化从抽象理念向具象场景的转化,塑造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标识。粤求新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空间文化研究,以场景化思维推动校园空间升级,为教育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。目前,已为广大附中、广铁一中、广州六中、广州外国语、广州二中等岭南名校提供专业服务,建设成果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