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总在校园里遇见校训的光,可你是否想过:这束光最初是怎么被点燃的?这束光的火种,或许来自千年前《论语》《周易》里的字句;它的薪柴,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初心与师生故事;而让它越烧越旺的风,正是每个时代的新需求。
校训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文字,更不是“拍脑袋”的口号。它像一面镜子,既要照见学校的根,也要映出当下的模样。
不同类型的学校,凝练校训的逻辑大不相同:老校要在历史里找新解,新校要在定位里立根基,合并校要在差异里寻共鸣,集团校要在共性里留个性,它们核心都在于“锻其魂、凝其神、塑其形”。
老学校的校训是沉淀百年的精神琥珀,藏着校史的温度与文化的重量。岳麓书院“忠孝廉洁”历经八百年而不褪色,清华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穿越世纪仍有力量,皆因它们从未被当作固化的标本,而是生长的生命体。
系统梳理校训的起源、校史中的践行案例、传统文化根系。比如,广雅中学的校训“务本求实”,需先厘清“本”是张之洞立德树人的初心,“实”是岭南学派经世致用的传统,这是不可动摇的精神骨架。
给传统内核注入当代注解。“务本”之“本”,可从个人品德延伸至社会责任感;“求实”之“实”,可从治学严谨拓展到科创实践、社会调研。就像南开“允公允能”,“公”从服务社群升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,“能”从学业能力扩展为数字素养。老校训的生命力,正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呼吸共振。
新学校没有历史包袱,恰似一张待落笔的宣纸,不必急于复刻古籍的纹路,却需在文化基因与办学定位中找到平衡——既要有文化根须,又要有时代锋芒。
办学特色、育人目标、地域特质。比如一所科创特色新校,可先明确“科创”不只是技术,更是“探索精神”与“责任意识”的结合。
不必硬套典籍原文,可提炼思想精髓。若侧重探索精神,可化用《周易》“穷理尽性”为“穷理笃行”;若强调合作意识,可借鉴《论语》“和而不同”为“和衷共济”。
在锚定坐标、采撷意象的基础上,校训的最终表达需凝练为“小而精”的短句。比如校训“格物致新,立己达人”中,“格物”承传统治学精神,“致新”应科创特色,“立己达人”含儒家处世智慧,既有文化底蕴,又显办学个性。
合并学校的校训不是简单拼接,而是精神拼图——要在不同校史、不同文化中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让来自不同校区的师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分别梳理各校的老校训、办学理念、标志性成果,既要提炼共性关键词,也要明确差异特质。这一步是先“看清家底”,知道哪些精神可以共享,哪些特色需要保留。
以共性为根基,用传统文化意象搭建连接差异的桥梁。比如共性是“求真”,可从《中庸》“博学审问” 中提炼“求真”的文化根基;面对“人文与科技”的差异,可借鉴《礼记》“和故百物皆化”的“和融”理念,让“求真”的共性与“人文、科技”的差异,通过“和”“融”等文化意象自然关联,避免生硬拼接。
将前两步的成果转化为具体表达。比如基于“求真”的共性、“人文与科技”的差异,以及“和融”的文化纽带,形成“博学求真,和融共进”——前半句“博学求真”锚定共性,呼应各校共有的“严谨”“务实”;后半句“和融共进”包容差异,兼顾“人文”与“科技”的特色,既体现精神共识,又保留各校特质。
集团校的校训是“精神大树”:主干要挺拔统一,枝叶要各有姿态。总校是根,分校是枝,既要共享文化基因,又要绽放特色光芒。
提炼所有分校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,用凝练的表达确立“主校训”。比如以“成长”为核心的教育集团,可化用《周易》“生生不息”为“生生向美”——“生生”体现成长活力,“向美”含育人追求,既有文化根基,又具普适性。
允许分校在主校训基础上,叠加地域或领域标签。若主校训是“生生向美”,艺术分校可延伸“以美育人”,科创分校可补充“以创启智”,老区分校可标注“以红铸魂”。主脉不变,枝叶各异,才是集团校的精神生态。
无论哪种学校,凝练校训都需走完“溯、炼、融、验、释、传”六步,这正是精神锻造的核心密码。
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精神源头。例如若侧重德行培养,可追溯《论语》“崇德”“忠信”等思想;若强调治学,可从《大学》“格物致知”、《中庸》“审问慎思”中汲取养分;若重视处世,可借鉴《周易》“厚德载物”的包容智慧。这一步是让校训接上文化地气。
聚焦学校最鲜明的精神标识。老校可从校史中提炼;新校可从办学定位中提炼;合并校可从共性中提炼。这一步是让校训立起精神骨架。
给传统内核注入现代注解。比如“笃行”传统上指躬身实践,如今可融入社会实践、项目式学习等新场景;“爱国”传统上指家国情怀,如今可延伸至文化自信、国际视野下的民族认同,这一步是让校训接上时代地气。
通过座谈、问卷等方式,测试校训是否能引发集体认同。例如将候选校训念给老教师听,看是否能唤起校史记忆;讲给学生听,看是否能激发行动意愿;问家长,看是否能感知育人方向,这一步是让校训成为共识载体。
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行为导向。比如“博学笃志”可解读为每天阅读半小时、明确一个学期目标;“求实创新”可解读为多次验算确认结果、每月尝试一个新方法等,这一步是让校训从文字变行动。
让校训融入校园日常。可以刻在校门石碑上形成视觉符号,编入校本课程成为教学内容,转化为社团活动,甚至融入校服设计、校园景观,这一步是让校训从口号变生活。
它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冰冷文字
而是学校与师生之间的“精神契约”
老校的契约在传承中更新
新校的契约在初创时生根
合并校的契约在融合中共识
集团校的契约在统一中生长
这契约里,有传统文化的基因,有时代精神的印记,更有学校对“培养什么样的人”的郑重承诺。当师生真正认同这契约,校训便会从“精神符号”变成生命轨迹,从“校园标识”变成人生坐标。
撰稿 | 吴婷茵
责编 | 舒小勇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
粤求新是专注于教育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的创新服务品牌,创立于2001年。我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,整合空间美学与教育理念,提供从文化战略到工程施工的全周期服务。秉承”淬文华、炼精品、铸名校”理念,公司团队深入挖掘学校文化,致力打造独特的校园品牌,推动校园文化从抽象理念向具象场景的转化,塑造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标识。粤求新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空间文化研究,以场景化思维推动校园空间升级,为教育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。目前,已为广大附中、广铁一中、广州六中、广州外国语、广州二中等岭南名校提供专业服务,建设成果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