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架空层玩出新花样!4大创意场景,把传统智慧变成现代育人宝地

浏览:36 作者:admin 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10-20 分类:项目实况

架空层可不是现代建筑的专利。早在几千年前,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,就靠着底层架空的巢居躲避蛇虫、隔绝湿热;后来江南的高脚楼、傣家的竹楼、苗家的吊脚楼,更是把这份架空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,既顺着自然环境来,又给生活留出了更多灵活空间。

校园里的架空层,本就是师生日常活动较多的区域,也是外来访客通常穿行的地方。它不光能把校园建筑和景观连起来,更在功能上实现了遮阳避雨、通风透气的实用价值;更重要的是,在这方空间里,还藏着教育的温度与更多可能性。

架空层凭着开放性强、连通性好、通风采光优的先天优势,能让不同场景既扎进校园日常动线里,又自成一方专属小天地。结合“双减”对多元空间的需求,下面这几个思路配上实景案例将更加一目了然。

场景1:文化展示区

作为师生、访客必经的过渡空间,这里能让校园文化的展示,从特意去看变成自然遇见,把红色文化、学校精神、地域特色都悄悄地融入到校园时光中。

红色文化展厅

融合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,用分层图文展板呈现红色历史脉络和校本文化,定期更新主题内容。把红色教育的宏大叙事,落到身边的小共鸣上,既传扬了红色精神,又让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更强。

传统文化角

架空层半开放、高挑阔的空间特性,让传统文化展示既有仪式感,又不会与校园生活疏离。高挑的空间足够撑起古色古香的场景:用木质展架、古风壁画打造“廉”“悌”“孝”等传统美德展区,学生走在里头,就跟逛诸子百家的德育小课堂似的,不知不觉领悟为人处世的智慧。

场景2:美育展示与创作区

架空层空间开阔,连通户外景观,光线充足,特别适合集中展示艺术作品。用能灵活更换的展板、展架,把学生的绘画、手工作品摆出来,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,让作品从班级小圈子,走到全校的大舞台上。

要是学校以非遗文化为特色,还能利用架空层的开阔区域临时搭建非遗工作坊,学生既能看展品,又能动手做,实实在在感受非遗魅力,刚好解决传统教室空间小、氛围淡的老问题。再加上架空层衔接建筑与户外景观的特点,既能停下来欣赏,又让美育从被动看变成主动体验。

场景 3:主题阅读空间

架空层常处于教学楼间的动线节点上,把图书馆搬到架空层,设置可移动的桌椅,师生路过就能坐下来。还可以划分一些小组圆桌讨论区,满足课后阅读分享、项目式学习的需求。把闲置过道变成兴趣阅读和轻研讨空间,弥补了图书馆需专门前往的不便。

场景 4:心灵驿站

把心灵驿站从室内搬到架空层的一角,半开放的空间形态,既保证了私密性,又有通透感,能让师生松松情绪,也鼓励大家正视自己的情绪。紧张学习后,顺路坐一会儿疏解压力,把过渡空间变成情绪充电站,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,拉出一个第三空间,不用说话,也能悄悄表达心里的小波动。

架空层的建设要兼顾功能和美观的双重塑造。空间布局要灵活可变,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,避免用途单一。其次,校本文化的植入要贴近师生的生活,粤求新从过往的落地项目中,总结了3个设计原则:

01

文化性原则:让空间会讲故事

架空层要成为红色文化、传统文化,校史文化、特色社团文化等校园文化的展示载体,就要把故事融进空间设计里,借助造型、材质、色彩、工艺这些元素,让文化立体呈现,师生、访客行走间便能一眼看懂校园的精神底蕴。

02

功能性原则:以需求为导向

学校到底更需要哪类型的功能空间?阅读区、艺术展厅,还是心理驿站?我们需观察师生日常的行为动线,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来规划,避免形式大于功能,造成空间浪费或功能错配。同时要考虑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,做合适的空间布局、筛选材料、匹配设施设备,让空间发挥真正的作用。

03

教育性原则:让育人悄悄渗进来

在学校里的每一处空间都应饱含“育人”的因子。架空层的设计应自然融入课程与生活,让美育、德育与校园生活无缝衔接。用真实的场景和体验代替说教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行为。

Point of view

粤求新 

从河姆渡人构木为巢的架空智慧,再到今天我们为校园设计的创意场景,架空空间的设计核心都是留出空间,做更多有意义的事。校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三空间,每一处角落都该有温度、有活力。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给您带来一点灵感,让我们一起盘活校园的潜力空间,让孩子在开放、有趣、有爱的环境里,自在成长,快乐学习。

撰稿 | 吴婷茵

责编 | 舒小勇
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

 关于粤求新 

 

粤求新是专注于教育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的创新服务品牌,创立于2001年。我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,整合空间美学与教育理念,提供从文化战略到工程施工的全周期服务。秉承“淬文华、炼精品、铸名校”理念,公司团队深入挖掘学校文化,致力打造独特的校园品牌,推动校园文化从抽象理念向具象场景的转化,塑造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标识。粤求新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空间文化研究,以场景化思维推动校园空间升级,为教育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。目前,已为广大附中、广铁一中、广州六中、广州外国语、广州二中等岭南名校提供专业服务,建设成果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