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职业教育学校的灵魂
不仅在于技能的传授
更在于文化的滋养与精神的塑造
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
是提升职业教育内涵
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
这是一场
围绕环境、场室与人文的深度协奏
让文化从符号变为力量
从历史走向未来

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职业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,增强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正确引导、正向激励、正本固源功能,是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,符合坚定文化自信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。


职业教育学校以其“立竿见影”的应用导向,一度被视作纯粹的技能传送带。然而,其特有的挑战已然浮现:

身份认同脆弱

发展动能不足

价值锚点漂移

精神气质匮缺

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“铸魂重器”。文化融合,非点缀门面,而是为职校补上失落的“育人”之维。用文化为冰冷的“器”赋予温润的“道”,职业教育学校方能在技能之上,育出承载民族复兴使命的“大匠”。何以解忧?唯有源头活水。中华五千年积淀的文脉,正是破解上述困境的钥匙:

立精神之柱

固文化之根

培匠心之本

育和谐之场


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切忌泛泛而谈,须与职教的技术性、职业性深度结合,方能锻造出不可替代的职业文化竞争力,避免“穿新鞋走老路”或“水油分离”,须紧握四把标尺:

时代标尺

地域标尺

职教标尺

专业标尺


职业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“软基建”与“未来竞争力”。它要求管理者具备文化策划的前瞻视野与跨界融合的系统思维,于无声处听惊雷,以文化创新之力,再造职业教育的新时代风骨!站在新起点,职校文化建设应实现三重跃升:

理念升维

内容升维

评价升维

职业教育之“高”,非楼宇之高,而在素养之高;职业教育之“质”,非技术之质,更在人文之质。当文化基因深植于技能之树,职业教育学校必将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华,托举起大国工匠的千岁青春!

撰稿 | 吴婷茵
责编 | 舒小勇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
